•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韓陽:舉新安畫派之魂 寫天下黃山之象——水墨巨制《天下黃山》收筆之感

    來源:合肥美術中心 2019-12-09 15:50 作者:韓陽

     

      黃山是安徽的,黃山是中國的,黃山是世界的!

      黃山大美無人不曉,無人不愛,無人不為之心動。黃山更是歷代山水畫家反復表現的對象,抒情明志的精神家園。

      2015年夏,安徽合肥。一幅高2·45米、長14·8米的中國水墨全景式巨制《天下黃山》轟然問世,它以新穎深刻的立意,恢弘寬大的畫面,撲面而來的氣勢,酣暢淋漓的筆墨,在畫界和社會上引起不小的震撼與反響。

     

      這幅作品經過四年的醞釀構思。合肥市美術創作中心組織創作人員幾赴黃山、白岳實地考證、采風寫生,“搜盡奇峰打草稿”,檢索黃山,閱讀黃山,感悟黃山,由此獲取對黃山新的認知、發現新的抽象元素和具象符號,囊括心中,“師造化”,“發心源”,為最終完成“物象”轉換“心像”,塑造天下黃山新貌神韻奠定基礎。又經四個月的精心刻畫打磨,使《天下黃山》面世于眾。《天下黃山》在尊重新安畫派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導入現代美學思想,突破常規結體的模式,以大體量水墨全景式展現的手法,塑造黃山作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時代風采,在理念上求得創新;在張揚筆墨精神的當兒,變經驗徘徊式的實驗為能動的探索應用,反復錘煉筆法墨法水法,嫁接西畫結構透視,強化現代審美特征,于技法上取得突破。作品所展現的是安徽畫家傳承新安畫派藝術理念與審美價值的力作,是“筆墨當隨時代”將傳統筆墨與現代意識融匯的探索,是“重表現”不唯“表現”張揚物我兩忘與形神兼備的凝結,也是當下的文化擔當招展“筆墨精神”與“人文關照”的可貴嘗試!

      作品集中了一個團隊的智慧和力量。這個創作團隊陣容可觀,多數畫家經過高等美術學府的系統學習深造,并富有豐富的主題創作經驗和成果。創作執筆:隋鴻君、劉澤榮、陶小平、孫康、丁祖桂、呂冠美、湯曉云,特邀:韓陽、黃時平,藝術顧問:郭公達,藝術指導:張松、林存安,藝術總監:陳飆,學術主持:廖新,創作主持:張國琳,書題:吳雪。

     

      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傳承與發展是時代的命題。在各個時期都存在著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主張,出現了諸多的文化思潮交織碰撞。于各執己見,紛爭不斷中,中國山水畫吐故納新的腳步從未停歇,而是在思考與包容間獲得新知,在論爭與批判間辨明經緯,在開放與固守間生發變革。《天下黃山》也是這一命題背景下的創作實踐。

      亦如黃山煙云過往,回脧歷史時空,自元代中國山水畫成長為獨立畫種以來,為黃山造像者接踵踏來,絡繹不絕。由于文化、地域背景不同,作者經歷、修養差異,其筆下黃山的角度、手段、意蘊則不同,異彩紛呈,各領風騷留下器宇軒昂,情景交融,幻化萬千的傳世杰作。歷代畫家描繪黃山的作品也成就了黃山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

      史料文獻有載,明清兩代,一個畫家群隱居在黃山白岳之間、活躍在新安江流域,他們大都以黃山為題材,并且開拓變自然丘壑為胸中丘壑以畫抒情明志的道路,由此崛起的新安畫派產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安畫派畫家群所留存的大量作品,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優秀遺產和精華所在。新安前賢共識、共通、共循的文化表征和內在實質,帶有普世意義的筆墨法則,揭示出中國山水畫的民族性特征及其趨向。成為后人繼續攀升的元點,圖謀創新的基點,追求發展的文脈臍帶。

      至近現代,歙縣譚渡人士黃賓虹,八十多年矢志不渝的努力,將新安畫派易代之際悲涼、寒寂的遺民畫風推向了一個曠達、天真的嶄新天地;其元氣淋漓、渾厚華滋的筆墨意趣,將新安畫派推向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文人山水畫顛峰。他以豪杰之氣、學人之志、史家之目、哲人之思、文人之慧、書家之筆,衰年變法,完成了一生最高的成就,為新安畫派登峰造極。經黃賓虹才識智慧和批判與包融的擔當,新安畫派作為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的重要標本,在形而上與形而下大學問上,實現了唯物辯證的統一,系統全面的梳理。成為新安畫派步入近現代的標志。

      建立新中國之后,賴少其在主持華東和上海文化美術工作期間,以卓越的眼光,看到了黃賓虹先生的偉大,成為黃賓虹先生最早的知音之一。他主持了黃賓虹晚年的九十壽慶、畫展,讓其被授予人民畫家的稱號。在1980年代,黃賓虹的藝術價值被認識,并形成了黃賓虹熱,成立黃賓虹研究會,賴少其先生被推舉為首任會長。他一直發揚黃賓虹傳統,深得黃賓虹的神髓,用“一木一石”的精神,反復臨摹研學黃賓虹推崇的新安畫派畫家的作品,在此過程中他進一步加深了對新安畫派的理解,確立了“傳統可為今用”的觀念,為他80年代傳承發展新安畫派的藝術實踐奠定了基礎。

      今天,85歲高齡的皖籍中國山水畫家郭公達,依然在高擎新安畫派的旗幟,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改人物畫為畫山水畫。他幾近全部的精力用在了發掘新安畫派寶藏、弘揚新安畫派精神,拓展新安畫派藝術上。他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學生遍布江淮大地,踏遍祖國的名山大川獨鐘黃山,屢上黃山難以數計,2014年還登臨黃山西海。他踐行黃賓虹先生“發揚我們的民學精神,向世界伸出臂膀,準備著和任何來者握手”的氣概與胸懷,將傳統筆墨的表現形式鏈接現代審美意識和科學造型,賦予新安畫派現時代精神與風貌。

      足見,有史以來諸多畫派中新安畫派是少有的文脈不斷、薪火相傳的一支。這一文脈營造了畫壇皖軍濃郁的學術氛圍,滋潤著安徽畫家的傳承自覺以及敢于進取的學養和自信。據此,《天下黃山》創作團隊具備了創作的理性旗幟、文脈牽引和馳騁的方向。

     

      誠然,前輩大師為后人饋贈了許許多多的范本,也留下了難以逾越的標的。那么,作為新安畫派的后來者怎樣在承傳中尋覓自我表現的空間,開發新的黃山畫卷?畢竟時代走到了今天,藝術審美亦有了當代價值取向,因此,新思維、新理念、新的美學意識,就成了表現走進新時代的黃山理性之炬。這是懷著對前賢敬畏之心和立命當下之情的選擇。作者和作品同時站到了時代的制高點上,去提升對黃山的認知、解析和邏輯的歸納,去經歷藝術審美取向與創作實踐的拷量。

      立天下黃山之意

      寫今日之黃山,將前人由于歷史局限未能觸及的社會元素納入畫面,托捧黃山新的外在與內在之大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盛贊黃山“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黃山獨特的峰林地貌構成奇、偉、險、幻的奇觀,以怪石、奇松、溫泉、云海“四絕”著稱于世。大有可書可繪之處。1990年,黃山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山內在之美又有了新的內含。只有把奇美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人文景觀合二為一,才能完整構成實質上的黃山大美。也印證了黃山世界“雙遺產”的內涵。《天下黃山》構思立意義無反顧的將黃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大范疇都作為繪畫創作的藝術符號和表現內容。將山上山下統統收入畫面,尊重基本的地理方位,用精準、精確、精妙的思維掃描黃山下具有代表性的形象,遴選出徽州與太平湖景觀置于畫面。于是,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遺存的徽州大地躍然畫面,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和秀美的田園風光鑲嵌在黃山腳下。這樣一來,作品即區別于前人注入了黃山“雙遺”元素,還深化了黃山大美的內含。

     

      造撲面而來之勢

      突破傳統常見的截圖式章法,結構全景式的圖式,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寬闊的視野塑造大黃山大氣象。集五岳之精華的黃山是造物主的杰作,自白堊紀始,以花崗巖為主體地質構造的黃山,經過億萬年的風霜雨雪的侵蝕風化剝離,形成今天陡峭、奇雄、險峻的大氣象,本真的姿態足以構成“勢”的語言支撐,但是,藝術總是造化的提升和錘煉,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的非自然表達。前人多是在黃山典型的局部做足文章,大都是截圖式的表現黃山某以局部某一場景,以山的自然本體局部特征作為描繪的主體,收獲窺斑見豹的效果,巧妙之至。圍繞立意,全面直觀的展示黃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并重的整體面貌,顯然采取截圖式的辦法不足于謀。作者以臨空俯瞰的視角取黃山整體大勢為主體,納徽州、歙縣等古民居為映襯,裁太平湖為輔佐,洋洋大觀,渾然一體,使黃山得以全景式的展現,其勢恢弘。突破自然地理方位,規避“導游圖解”藩籬,以造勢傳神之需,強化黃山群峰的整體感,將伸出五指的黃山攥成拳頭,以盡可能大的體量統領畫面,減弱空間表達的繁瑣趨平,讓巨大的山體推近前移。并且一反常態的處置縮小標志性景點、流泉飛瀑、松林植被的比例,進一步映襯黃山立于天地之間,瞰視萬物的巍峨之感與碩大之象。黃山的云變幻無窮,山是其大美之魄,云則是其大美之韻。《天下黃山》充分運用了黃山云豐富的繪畫修辭語匯,讓造勢處于造境的氛圍里。如果把主體山的表現為“撲面而來”,謂之膽的鑄造,那么,云的鋪設則是識的構建。畫面里那些云、煙、霧、靄,圍繞山石主體盡情繚繞飛動飄逸,給畫面增添了靈動、靜謐、柔媚、舒緩的生命氣息和唯美意境。云之白與山之黑的唱和,云之柔與山之剛的纏綿,云之動與山之靜的相存相依,鏟棄了大塊山石易見的刻板與呆滯,使“撲面而來”之勢活將起來。

     

      取中西融變之理

      畫面采取一字排開,中間深入的立體倒“T”形宏觀布局法與三個交錯的三角形構圖相結合,《天下黃山》在大的布局上倒“T”字規整設置山體原野,使主體圓渾、穩健,以求“宇觀組織形式”,意在囊括天地,循太極之道,強博大莊重之意。另以諸多的大小不等的三角形的楔榫咬合,形成多樣變化統一的“微觀組織形式”,使局部造型構件靈變生機,山石的聚合綿延,云的穿插行動,水的起伏變化,地的伸展延續,所有的畫面物象,都于依據傳統法則和現代造型規則里有序自由、賦予生命的存活,從而蘊“道心惟微”之境。其中把西畫焦點透視法運用到大的散點透視法中,在二維平面條件下制造縱深空間感。尤其在“撲面而來”的正大氣象里,畫面的縱深延展空間感起到烘托主體、活躍畫面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照顧了視覺間歇的節奏。山峰嶺巒間流云或自里向外的流動,或由近朝遠的消逸,或上下左右的騰挪;徽州民居幾何體的遠近之別,田園向云霧飄渺的地平線延伸;太平湖浩渺的碧波與黃山流云有機的銜接,這些局部構件活的鑲嵌,都是巧妙借用焦點透視法則的精道功效。

     

      重傳統“筆墨精神”

      探索筆墨之法科學的綜合運用,行筆用墨設色圍繞最終的畫面效果而建樹。不難發現《天下黃山》之用筆用墨乃至用水都浸透了新安畫派的因子,以及大膽可貴的嘗試。究其筆法,確立了線的主導地位,以書入畫,“骨法用筆”,又以“臥筆中鋒”靈活應變,寫出黃山。山石、云霧、煙波、秀林、房舍,皆以線描寫刻畫,披麻、荷葉、斧劈等皴法組合運用,不茍一絲,嚴謹把控。縱橫錯諾的線條,或力能扛鼎,或柔韌若棉,或一波三折,或批搶直進,隨質隨形隨性隨情。線的粗細、長短、曲直、疏密、流頓、急緩的變化發展,結構黃山風采的形狀姿態。鮮明地書寫性表現成為這幅巨制的特征。“筑基于筆,建勛于墨”,探其墨法,一是輔助筆法,使筆中見墨,墨中見筆,筆墨互為作用,互為因果,在線條勾勒運動間顯現墨法之魅,于墨色變化里見筆法之精微。再者,圍繞形象塑造,支配墨的濃淡干濕,借助皴染、點染、潑染、通染,體現虛實、強弱、明暗,塑形發力,彰顯墨韻神采。墨法妙于用水,水破墨,墨破水,水墨交融,氣象氤氳。黃山煙云、太平碧波之表現尤現水法的妙用。有些地方索性用水漬造形,過渡黑白,這種筆法墨法無法形成的韻味。反復渲染積墨漬水,少則八九遍,多則三四十遍,顯露蒼潤、厚重、透明、豐富的墨色,酣暢淋漓,大氣磅礴。細觀漫究《天下黃山》的筆墨運作跨越傳統山水畫與近現代山水畫轉變的界標,不僅負載了新安畫派山水冷峻、清逸、雋秀之感,承襲近現代新安山水黑濕厚重清潤華滋之風,還有了反復積墨復染的傳神之妙。

      舉新安畫派之魂,寫天下黃山之象。《天下黃山》以其學術堅守和實踐創新,刷新了新安畫派的現實頁面;以其宏大的工程體量和寬闊的視覺感染,增添了表現黃山新的圖式;成為當下中國水墨山水畫繼承傳統開拓發展的可貴樣本。《天下黃山》佐證:新安畫派源遠流長,新安畫派后學不輟,新安畫派作為畫壇皖軍的旗幟定然招展不息!

      (作者系安徽美術家協會理事、黃賓虹畫院副院長、高級記者)

     

     

    編輯:朱春玲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