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汪采白年表

    來源:中安書畫網 2020-03-12 16:29 作者:陳明哲

      汪孔祁,字采伯,采白,號澹庵,別號洗桐居士。歙縣西溪人。祖仲伊公諱宗沂,博綜邃于學,著作閎富,世稱弢盧先生。父吉修公諱福熙,工書法,臨池之興,至老不衰。母章氏涇縣翰林章洪鈞之女,亦嫻文墨。仲父鞠友公諱律本,工詩詞,兼精繪事,時稱舊游先生。

      一八八七年 丁亥 一歲

      八月二日先生生于西溪故里。

      是年祖父仲伊公五十一歲,父吉修公二十八歲,叔父鞠友公二十一歲。

      一八九一年 辛卯 五歲

      從黃公樸存受四子書。黃公名質,潭渡人,后以賓虹為號,揚名海內外,為當代藝術大師。

      一九O四年 甲辰 十八歲

      娶休寧墨商胡開文后代胡氏為妻。

      隨黃賓虹游歙南石耳山,黃作畫多幀,適黃賓虹襄理安徽公學。(據:黃賓虹年表)

      一九O五年 乙巳 十九歲

      長子克劭生。克劭小名達,字勖予,以畫世先生之學,擅山水、花卉。后執教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年五十三卒。

      一九O六年 丙午 二十歲

      入郡城崇一學堂,與陶行知、姚文采等同學,后均成為先生生平摯友。

      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仲伊公卒,享年七十。

      一九O七年 丁未 二十一歲

      入兩江師范學堂選科,主習圖畫手工。是時主兩江師范學堂屬李瑞清,字仲麟,號梅庵,晚號清道人,江西臨川人,精書畫,與鞠友公為至交。聘鞠友公掌教習。

      一九一O年庚戍 二十四歲

      畢業于兩江師范學堂選科,部試獎給舉人。同年畢業于兩江師范學堂者有曹毓麒,字致遠,巖鎮人,為制墨名家曹素功后裔,鞠友公之婿。

      返歙,初游黃山。

      三叔植圃公名行恕,是年畢業于日本千葉醫校,回國考取舉人。

      一九一一年 辛亥 二十五歲

      六月,作《秋江晚照圖》,或屬先生最早之作。

      一九一二年 壬子 二十六歲

      九月二十八日至十月十九日偕楊禾甫在歙西豐樂水流域實地測繪。攜有照相機,隨地攝影。

      十月二十日偕榻禾甫、吳萃華由小源入黃山,在長塢、大刀尖、小容、曹溪等地勾留十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始程芳村入山,日暮抵茅蓬,夜游慈光寺,翌日出山返西溪。沿途拍照,近代黃山有攝影照片,迎客松第一次進入鏡頭與世人見面,均始于汪采白。后《民國歙縣志》卷首附《歙縣全圖》即以此次實測所繪之圖為藍本繪制而成。

      一九一五年 乙卯 二十九歲

      三游黃山。

      赴鄂,任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

      秋作《群山過眼圖》,十二月作《蘭竹石榴圖》

      一九一八年 戊午 三十二歲

      在武昌。時攜四弟大同與內弟胡舜蓀就讀武昌。

      一九二一年 辛酉 三十五歲

      始至北京,執教於北京師范學校。

      一九二二年 壬戌 三十六歲

      全家七口居北京宣武門外歙縣會館。

      五月,父親來北京長住。好友楊禾甫在北京,時有聚。

      一九二三年 癸亥 三十七歲

      長子汪勖予就讀京華美術專科學校。父親仍在北京。

      夏,作《仿元人設色山水》和《竹石芭蕉圖》。

      秋,師梅瞿山筆意作《蓮花峯圖》,今所見先生之黃山圖,當以此為最早。

      一九二四年 甲子 三十八歲

      春,為同在京華的汪濟雙作《山水圖》,題“此境當于黃山中求之。”先生畫

      逐漸以黃山為題材。

      秋,兒子克全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初級。因無錢發薪,此校與長子所在藝校及汪采白所在學校都停課,直至年底陸續復課。

      冬,作《招隱圖》,次年春,老友南溪過訪,輒為題贈。

      一九二五年 乙丑 三十九歲

      居北京,目睹軍閥混戰遂作《山水圖》題“寄跡京華,瞬息數載,耳目所接,不能成歡。漫寫此幀,以寄感喟。”

      秋,長子汪勖予娶同鄉吳竹如之女吳蕙芬。

      冬,以華新羅賦色作《山水圖》,以大李將軍法作《仙山樓閣圖》,逐步嘗試青綠山水。始用“停云書屋”書室名。

      一九二六年 丙寅 四十歲

      三月,作《竹石雙清圖》,為紹甫作《竹石圖》,為竹銘作《山水圖》。

      四月,為惠民以王麓臺法作《山水圖》。

      六月在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舉辦畫展。后從展品中選二十一幅印成《采白畫存》一冊。父親攜孫汪勖予夫婦乘火車經杭州,轉水路回鄉,汪采白送至南京。

      是年,汪勖予畢業于京華美術專科學校。

      一九二七年 丁卯 四十一歲

      在北京,仍居宣武門外歙縣會館,時在南院蘭心軒中作畫。時同邑吳檢齋居宣武門內,與之時相過從。與汪慎生亦有來往。

      一九二八年 戊辰 四十二歲

      春,為次范作《巖積雪圖》,此圖現藏徽州地區博物館。

      夏,在上海作《山水四屏》。為五叔父汪序本作山水扇頁。

      是年,長孫汪顯曾,字日新出生。

      一九二九年 己巳 四十三歲

      南返。

      一月,為吉卿作《山水圖》。

      三月,游杭州西湖,為舜蓀作《朱竹黝石圖》。

      中秋,自南京返鄉訪鄭纂欽于西園,索作巨幅中堂,應而未果。越八年丙子始為纂欽之子渭占作《游西園圖》以嘗宿諾。

      三弟岳年自蕪湖返,作畫以贈。

      十一月,作《巖邊大樹圖》。

      一九三O年 庚午 四十四歲

      在南京,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任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新安畫派研究,后有專著《新安畫派》出版。初住城北,后移居白下路北馬府街徽州會館后院。

      春,居城北作《云繞層巒圖》,“試以重色寫之”,開始以青綠為主寫黃山。

      一九三一年 辛未 四十五歲

      在南京。

      二月,作《溪亭對話圖》。

      四月,擬華新羅筆意作《山藍圖》,參唐六如筆意作《聽泉圖》。

      八月,為孝肅作《花卉四屏》。

      十二月,二十一日鞠友公在上海逝世。奔喪赴滬,暇中為方獻南作《黃山丘壑圖》。此圖今藏徽州地區博物館。

      一九三二年 壬申 四十六歲

      元月,在南京作《黃山圖》大幅以壽父執金安伯宗祁六十誕辰。

      三月,作《扶仗觀瀑圖》,《大圣泉圖》。

      夏離南京返歙。此次居南京二年餘,正值建都之始,舊好新知咸聚於此,益廣交游。其交往最密切者為姚文采,時為南京安徽中學校長。人之欲得先生畫者,往往通過姚氏以求。先生無不應之。后影印《黃海臥游集》,亦得姚氏之力為多。

      秋,赴休寧萬安新棠村,就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學校長。先生立志振興吾徽教育,聘請知名教師來校任教,又著意建設,于校園西隅構屋數楹為教室,名曰“仲伊齋”。

      十二月,為應鳴作《山水花卉冊》,山水用查梅壑筆意。

      是年,為應鳴作《梅蘭竹菊四屏》,為子云作《黃山松古圖》,為紹周作《游山圖》中堂,為此仲作《村居看山圖》。

      一九三三年 癸酉 四十七歲

      元月,作《除舊布新》元旦賀詞發表在《徽州日報》。

      春夏在新棠村,時往來于歙縣、休寧之間。授課與工作之余,時揮灑作畫,故今所見壬癸之交,畫跡甚多,大半在新棠所作。

      三月,為直復作《擬僧彌山水》。為時任歙縣縣長石國柱作《拳石圖》中堂祝五十壽。

      五月,為霆聲作山水扇面。

      為直復作《仿梅壑山水圖》,“略參己意,為之敷以青綠”,先生后所作多青綠。

      在休寧為應鳴以戴鷹阿筆意作《千峰對語圖》、《竹石圖》、《應鳴詩意圖》。

      秋,辭去二中校長,返西溪。奉父命作《老松泉石圖》,以祝遐齡。時許公際唐得厲樊榭《宋詩紀事》稿本,為作《西溪圖》與《秋菴圖》二幀以紀盛。

      十月,為爾昌作《山水四屏》,今藏歙縣博物館。為敬仲作《黃山茅蓬圖》。

      十一月,作《丘壑鳴泉圖》、《仙山樓閣圖》、為馨吾作《溪畔村后圖》、為耀華作《釣罷歸來圖》。

      冬,離歙復至南京,仍居馬府街。時子勗予已在安徽中學任教,隨侍在側。

      是年,為渭占作《游西園圖》中堂,以嘗八年前諾,此圖今藏安徽博物館。

      一九三四年 甲戊 四十八歲

      在南京,復任中央大學教授,兼國畫系主任。暇則孜孜于晝案之旁,日事渲染,且往往著意貌寫家山,自此益多寄意黃山之作。

      春,作《黃山丘壑圖》《新安江圖》《黃岳山色圖》《獨坐看云圖》。

      夏,作《黃海峰巒圖》卷、《云氣涼生圖》橫幅。

      秋,為秀民作《西泠垂釣圖》。

      冬,為鮑君白補畫山水,作《俯聽潭聲圖》、《樹石圖》。

      一九三五年 乙亥 四十九歲

      二月,在南京與方介堪、鄭曼青、鄭午昌舉行四人書畫聯展。(據:方介堪年表)

      三月,返歙,四游黃山。旋回南京。期間為遂侯作《仿梅壑山水圖》、為圓甫作《桃花源書畫卷》、《山亭溪澗圖》、為直復作《桐陰撫琴圖》。

      四月,作《云氣江聲圖》,為應鳴作《蘭石圖》、為嵫園作《登山圖》。

      五月,作《群峰直視圖》。

      六月,作《梧竹圖》、《溪聲松色圖》。

      八月,作《風柳嗚蟬圖》,時當日寇侵邊,國事艱危之際,悲憤之情往往流露筆底,最足以兒寄嘅之深。又作《白云封徑圖》、《溪山擁翠圖》。

      九月,作《天都云影圖》、《秋日讀書圖》《流泉下澗圖》《松谷圖》《峰巒聳秀圖》《水云圖》《秋山楓冷圖》等,多用青綠法為之。

      秋冬之際作《半山南望圖》、《黃山圖》、《黃山云氣圖》、《黃山白云圖》。

      十一月應柏文蔚、陶行知、許世英的促請,在南京玄武湖舉行畫展,觀者于欣賞之余,競相定購。《風柳鳴蟬圖》當即為法國大使所訂購。所謂“藝才驚外使,珍賞京華展覽,二三風柳一鳴蟬。”即指此也。當時一日本商人愿以重金得此圖,先生毅然拒之。

      一九三六年 丙子 五十歲

      一月,為渭之作《松陰獨坐圖》。

      二月,五游黃山,旋返南京。為印《黃山臥游集》,完成《黃山圖》三十六幅之作。該畫集有許世英、胡光煒、胡適三人作序。為碧云作《黃山云海圖》。

      三月,為渭占五十壽作《珍珠黃楊圖》。

      夏,為張善孖藏雪莊僧《黃山圖》作長歌并跋。

      秋,應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之聘,北上為該校國畫系教授。時齊白石、溥心畬、張善孖、張大千、吳鏡汀、王雪濤諸名家均在北平,先生與之時有交往。先生時書室名曰“愛吾廬”。

      十月,參加在南京中華路青年會大禮堂舉行京滬名家書畫聯合展覽會。參加畫家有于右任、王一亭、柳子谷、張書旂、許士騏、謝公展等。時南京《中央日報》有專題報道。

      十二月,為文明之作《梅窗課子圖》,后有黃賓虹、張伯英、邵章、潘齡皋等諸家題跋。客汪慎生寓所作《溪山清遠圖》。

      寒假中,南返度歲。在歙縣西園為崇竹作《柳下居士圖》。

      同年,青綠山水畫獲巴黎畫展一等獎

      一九三七年 丁丑 五十一歲

      二月,攜季子承侃同來北平,居西城文昌胡同,仍在藝專任教。君白自故鄉來訪,作畫互贈,先生為君白所作《山水圖》今藏安徽博物館。

      三月,同高劍父、張大千、汪采白、劉海粟、劉開渠、潘天壽、吳湖帆等46人出任“中華民國第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評審委員。

      五月,黃賓虹應聘來北平,任藝專國畫系教授。汪采白與任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的周肇祥一同迎接。同文明之、汪世清為其張羅住所,黃賓虹全家自上海遷入新居。

      時與恩師黃賓虹經常走動,結交朋友頗多。

      五月,《黃海臥游集》印成,由上海發兩箱至北平,共二百冊。是集彩印精美,裝璜雅致,先生甚愛之。

      六月,與黃賓虹游隆福寺,此地是京城舊書肆集中地。

      七月,盧溝橋事變,初陷危城,旋由汪世清于農歷二十一日護送全家南下,黃賓虹擬同行未果。歷時月余于八月抵西溪故里,并函告北京藝專教師田雨楳,轉告恩師黃賓虹已平安返鄉。游西園,為鄭朗軒作《倒掛松圖》,族弟汪訓昭于西園刻竹笛、竹仗相贈。

      九月,與鄭韶九為汪承讓從弟繼武家合作壁畫,又為繼武作《黃岳秋色圖》,此圖今藏徽州地區博物館。于西溪晚香室作《遠帆山水圖》。為恩普作《黃岳白壑圖》中堂。九月赴郡城,為友人作畫甚多。作《山水四屏》,今藏歙縣博物館。

      十月,為連壁律師作《山水侍女圖》,此圖今藏歙縣博物館;為迪賢作《岸柳風帆圖》,此圖今藏安徽博物館;為子均作《黃山丘壑圖》;為芷湘作《山水人家圖》。

      十二月,避亂攜家入蜀源,居鮑氏綠雨樓。作《黃山紀游圖》,是圖后經時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和林散之題跋。為展其作《蘭桂齊芳圖》,為開一作《優曇谷圖》中堂,為晴初作《嘯琴館圖》中堂。

      一九三八年 戊寅 五十二歲

      春,居蜀源鮑氏綠雨樓。為汪宜之作《倪黃遺意圖》、為黃紹竑作《石濤筆意圖》。

      二月,偕鄭韶九至唐模,為許公際唐作《眠琴別圃圖》,此圖今藏歙縣博物館。倡議創辦西溪劍華小學,由勗予任校長。

      三月,作《坐山觀帆圖》、《山石江帆圖》、《云山在望圖》、《坐樓望帆圖》,今四圖均藏于徽州地區博物館。為聿光作《放舟賞柳圖》。

      秋,游屯溪,居未幾返歙。作《仿惲南田山水》扇,時姚文采已將南京安徽中學遷至陽湖。為姚文采之子啟安作《山水圖》。

      一九三九年 己卯 五十三歲

      春,復至屯溪,為惠如作《山水圖》,旋返故里。時居韜廬,作畫之余,常以對奕敲詩為消遣。

      九月,為方念諧所得的黃賓虹畫扇補又一面作《柳溪雙燕圖》。

      冬,游郡城。為汪己文作《風柳鳴蟬圖》,并書鞠友公“白門何有”小詞於另一條幅以贈之。作《黃山桃花源圖》《秋瀑圖》。

      先是於是年夏間被毒蚊所咬,途致感染而紅腫潰爛,因來郡城就診,不幸為醫誤,及返西溪,病情乃日益加劇。

      是年重慶中央大學又頻來函電,敦請赴渝任教,均未果行。

      一九四O年 庚辰 五十四歲

      春,病情惡化,全身潰腫,痛苦萬狀,遂臥床不起。及送屯溪市民醫院,經多方醫治無效。痛於七月二十三日磕然長逝。

    編輯:朱春玲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