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之際,北京宣武門外大街有一座磚木結構建筑,由徽州茶商、漆商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創建。明代為商館,清初改為試館。它是北京最早的會館之一,為徽州舉子進京應試和宦紳在京候差求官者提供寓所。會館名崇義館,也稱歙縣會館。
因為是京城一些政要官員、上流名士出入之地,歙縣會館的名氣在京城很大。其中,有一副對聯,是鮑覺生題書:清樽夜話黃山樹;彩筆朝題紫陌花。鮑覺生為歙縣人,嘉慶進士,曾師從姚鼐,很有學問,為人也很狂放。
清朝滅亡后。北京云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人,不乏著名的書畫巨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歙縣會館就有一個動人景象:常常有一些書法家在這里舉辦藝術沙龍,包括張大千等人。其中,歙縣籍畫家黃賓虹、張翰飛,汪采白,他們從小受新安畫派文脈熏陶,在深厚的傳統中文化中積淀,以高超的技法和學養進行書畫創作。同時,他們對黃山情有獨鐘,創造了許多表現黃山神奇風韻的繪畫作品。當時,人們稱他為“新安三雄”。于此,現代圍棋老前輩、詩人過旭初曾有回憶和文字記載。當代,著名評論家薛永年、孫克都有相關論述。
黃賓虹(1865-1955),歙縣西鄉潭渡村人,早年激于時事,與陳獨秀等一起從事教育,參與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后潛心學術,深研畫史、畫理。曾在國粹學報、神州時報、商務印書館等作編纂工作。歷任新華藝專、北平藝專、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華東美協副主席。
張翰飛(1884-1939),新安畫派重要代表人物,翰林院出身,曾任職鐵道部葉恭綽高級助理。民國任鐵道部沿線產品展覽會總務主任等職。其書畫作品筆蒼墨潤,縱逸多姿。他的詩書畫印被譽為“四絕”,作品曾獲教育部美術展覽最優獎。1920年,他與金城、陳師曾以及王夢白等名家共同發起成立中國畫學研究會,1930年與徐燕蓀、吳鏡汀、楊庶堪等一起創辦中華書畫研究會,卓有影響。
汪采白(1887—1940),少承家學,拜叔父汪律本為師。5歲從學于黃賓虹,后入南京兩江師范學堂,師從李瑞清。曾先后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范學校、南京中央大學、北京藝術??茖W校教授,是中國近代美術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新安三雄都出生在文化家庭。幼年時,他們都是朝著科舉之路去學習,在博大的傳統文化中浸淫,在詩書畫印及鑒賞上,都是時代的驕子。黃賓虹從探索民族文化源頭入手,以“渾厚華滋”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為藝術創造的美學指歸。張翰飛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作品筆墨精湛,氣象萬千,詩書畫印都達到爐火純青境界。汪采白作品氣韻生動,俊逸新奇,最大成就是對山水畫中傳統青綠法的突破。他們是以學養入畫的典型,并且為中國書畫的發展在各自領域內,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都被列入安徽百位歷史文化名人。
二
“新安三張”指張翰飛、張君逸、張仲平祖孫三代。他們世居歙縣定潭,是繼承新安畫派文脈的三位著名畫家。這是一個書香綿延、名家涌現的家族,這在文化史上是有特殊意義的文化現象。
“來龍蒼兮脈永承,昌水碧兮澤披鄉。子孫后昆,秩秩彬彬;仁孝之舉,山高水長。”這是定潭張氏宗祠世德堂賦文中的句子。精美的閣門、雕飾的屋脊、像彎月一樣的樑架、高大直立的石柱,顯示了祠堂盛大氣象,也昭示了它人才輩出。“新安三張”就出在這里。
定潭背倚青山,昌源河繞村而過處于國家級4A旅游風景區新安江山水畫廊、昌溪古村落、陽產土樓等景區的交匯點。元末時期,戰爭激烈,定潭張氏始祖張常德,為漢代大將張良后裔,見定潭地形如船,山川秀美,便遷了過來。
定潭人重視讀書。明正德六年(1511),張常德六世孫張士鎬考取進士,曾在廣信太守任上主修《廣信府志》,后來官至浙江按察副使,榮歸故里后大興土木,建有“世德祠”。
張翰飛是張常德長子寄安公長房一脈。這一脈走耕讀之路,詩書傳家。從目前有依據的史料來看,這個家族近十代書香。張翰飛父親張恩誥,為舉人,書法、詩文,名動古徽州。1907年,清廷舉辦優貢會考,張翰飛與姐夫吳承仕一起應考。不久,消息傳來:這一年科考共錄取367人,吳承仕考取第一名,張翰飛考取第20名。因此,張翰飛得以進入翰林院,遍臨歷代名家墨寶。
張君逸畢業于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獲雙學士學位。曾任北平《晨報》編輯,中國畫學研究會會員,中華書畫研究會會員??箲饡r期,為形勢所迫,投筆從戎,任23集團軍司令的上校秘書長。后任安徽藝術學院教授。他幼時開始在父親及黃賓虹、汪采白、王夢白等名家指導下從事繪畫創作,隨袁勵準、許承堯學習詩詞。他的作品構圖新穎,秀逸清幽。黃山摩崖石刻“大好河山”為張君逸手書。上世紀五十年代,與蕭龍士等一起參加“安徽五老畫展”。其子張仲平其自幼秉承家學,在書畫藝術上耕耘六十余年,如同黃賓虹為他的題詞“天道酬勤”一樣,孜孜于繪藝探索。張仲平探索和實踐的“水乳交融”山水皴法數十年,形成獨特風格,其筆下的黃山風骨蒼勁,氣勢磅礴,卓然而成一家。
三
“新安三雄”與“新安三張”在文脈上有繼承與發展的傳承關系。“新安三雄”中,汪采白祖父汪宗沂光緒二年(1876)拜翁同龢為師,光緒六年(1880)進士,被曾國藩聘為忠義局編纂,后任李鴻章幕僚,主講安慶敬敷書院、蕪湖中江書院、徽州紫陽書院,為江南大儒。黃賓虹曾師從汪宗沂,而汪采白又師從黃賓虹。張君逸師從黃賓虹、汪采白等人。張仲平則在父親張君逸指導下,汲取“新安三雄”的藝術滋養。無論是“新安三雄”還是“新安三張”,他們他們都從新安先賢出發,再上溯宋元,從而形成自己的繪畫風貌。
“新安三雄”與“新安三張”在節操上表現出濃郁的家國情懷。從“新安三雄”到“新安三張”,中國社會處在急劇變革時期。從外敵入侵到民族獨立,從階級斗爭到經濟發展,從改革開放到國家富強,社會激變而產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藝術發展的諸多難題面前,他們謹守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表現出了高尚的精神操守。帝國主義入侵之際,黃賓虹加入“國粹學報社”和“南社”等組織,以文字作為斗爭的武器,興學辦報,宣揚愛國主義思想,鼓吹民族民主革命??谷諔馉帟r期,不為日本人作畫,逝世之時囑托家屬,將平生收藏的古今名畫二千多件及銅器、瓷器、玉器,還有他自己的數千件作品全部贈給國家。日寇占領華北期間,日本商人愿出巨金購買汪采白作品,他憤然拒絕。面對國破家亡的局面,擔任北滿偽政府國務總理的鄭孝胥極力邀張翰飛北上,他憤而斥責。經過思考,張翰飛毅然辭去國民政府鐵道部的職務,回到定潭,滿懷深情地描繪家鄉,并且出資創辦定山小學,以培養人才來報國。張君逸同樣是因為不為日本人做事而逃回老家安徽。戰亂時期,他頂著生命危險與許承堯一道,為保護徽州地區文物作出了極大貢獻。張仲平繼承祖父和父親之志,不遺余力地傳承新安畫派的技藝,并將包括祖父和父親在內的家藏書畫精品130多件,無償捐給了安徽省博物院。
從“新安三雄”到“新安三張”,我們看到了文脈的傳承,看到了藝術的時代發展,是我們講好“安徽故事”而值得挖掘的文化現象。
(周玉冰,安徽望江人,作家、藝術評論員。出版著作十余部,編寫政府性圖書、教材二十余部。)


張翰飛作品


張君逸作品


張仲平作品
編輯:朱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