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環畫《鐵人王進喜》·局部李晨
連環畫《鐵人王進喜》·局部李晨
連環畫《鐵人王進喜》·局部李晨
【設計手札】
2021年,我應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之邀創作了一套連環畫——《鐵人王進喜》。這套作品以鉛筆素描的繪畫手法表現了王進喜一生中的重要事跡,展現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的豐功偉績。王進喜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鐵人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具體體現。王進喜被稱為“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作為當代美術工作者,我有義務用繪畫的形式,充分依據“鐵人精神”這一具有光榮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創作,通過對人物和事件客觀的藝術再現,并配合多種媒介宣傳方式,不僅讓這套連環畫作品為觀者帶來視覺享受,更讓其承載的思想內涵深入青少年的心靈,使他們更加深切地領悟愛國主義情懷,讓“鐵人精神”發揚和傳承下去。如今,這套作品已經以傳記繪本的形式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出版發行。
說到連環畫和繪本,我頗有感觸。我從事連環畫創作數十年,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在《新春畫報》《連環畫報》等期刊發表作品。可以說,我經歷了中國傳統連環畫從繁榮到逐漸衰落,再到如今,進入了傳統連環畫轉型為“大連環畫”的發展新時期的漫長歷程。幸運的是,連環畫還在,連環畫還有著生生不息的藝術魅力。
在當代“大連環畫”觀念下,以講故事為主題的繪本可以說是連環畫的一種形式。繪本與連環畫在社會功能和審美體驗方面有所差別,但在技法和內容題材以及創作形式上卻具有很多共性。連環畫以文釋圖,有較強的文學性;繪本偏重以圖表意,文字成為輔助。繪本的畫面更為感性、更具代入感,因而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在我們身邊從事繪畫創作的群體中,無論是少兒世界的童稚啟蒙、寓教于樂,還是成人世界的抑揚褒斥,都不乏優秀的連環畫和繪本作品涌現。
《鐵人王進喜》的整體創作實際上是連環畫與繪本的結合,或者說各采其長。這本書應該說是用連環畫的藝術思維結合繪本的藝術表現來創作,再以繪本的出版形式呈現給讀者。在創作中,由于傳統連環畫的取景角度會給讀者較大的距離感,于是我利用繪本構圖靈活多變的特點,在畫面上充分拓展讀者的想象空間,并且適時描繪一些細節特寫,對人物表情或動作加以強調。這些特寫的呈現既有效地與讀者拉近了距離,又增加了情節的感染力。《鐵人王進喜》雖然是用連環畫講故事,有連環畫的起承轉合,有情節的連續性,卻并非一味按部就班地敘述,而是更傾向于表現氣氛,強調畫面感受,追求畫面的精致程度,帶動讀者的情感曲線。作品有連環畫敘事的客觀和嚴謹,又兼具繪本畫面的多變和趣味性。同時,由于繪本在版式與裝訂上沒有固定模式,《鐵人王進喜》一書也凸顯出這一優勢。圖畫的排版從單頁到跨頁沒有特定的規律,書中的超寬幅構圖大拉頁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讓畫面傳遞聲音,讓視覺敘述和文字敘述相輔相成;既有連環畫強調的故事性和邏輯性,又因結合了繪本的構圖手法,使畫面顯得更加自由奔放、引人入勝;用恢宏的架構與細膩的刻畫去完成敘事,讓畫面迸發出極具感染力的動感與激情,文字成為補充,也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我想,如此才會給予讀者更豐富的閱讀體驗,在審美上也更貼近時代。
可以說,繪本、漫畫等藝術形式的有利影響,使連環畫創作進入了當代語境,更貼近對應的閱讀群體。順勢而為,方能乘風而上。傳統連環畫因歷史年代局限,對其開本、色彩、畫幅以及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制約,在當代我們都可以去一一化解。“大連環畫”不拘材料,不拘畫種,不拘創作手法,因其廣泛的包容性,已形成一種觀念并逐漸被接受和發揚。近年來,不斷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連環畫創作群體,連環畫的復興和開拓性的發展也越來越多地得到美術界、教育界和出版界的認可與重視。作為“大連環畫”觀念的倡導者和創作上的引領人,我們應該秉持連環畫的魅力,一如既往地在創作中追求唯美健康的視覺體驗和深刻高雅的思想內涵,并時刻把握當代連環畫創作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適切性,以不可取代的審美價值守住這塊“藝術根據地”。
(作者:李晨,系魯迅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