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秋時種菊之奇

    來源:美術報 2021-12-09 15:56 作者:

      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有“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之說。唐代王維的花卉就有四時不分同時齊放的表現。南宋陳郁認為:“寫照非畫物比,蓋寫形不難,寫心惟難”。這些學說,很早就為后人辨析中國畫的奧秘提供了途徑。

      然而,在面對具體作品分析時卻會遇到障礙,因為觀眾習慣于從常理、從一般生活經驗去認識對象。清代畫家余省的《種秋花圖》,就有待我們賞析時從另一扇“窗戶”加以察看。

      余省種秋花圖165.8×93.7cm 紙本立軸設色故宮博物院藏

      《種秋花圖》,紙本設色、立軸,165.8×93.7厘米,故宮博物院所藏。作者余省,字曾三,號魯亭,江蘇常熟人。師承蔣迋錫,官至供事內廷。擅長花鳥蟲魚,尤善于畫蝶,兼工蘭竹、水仙。蔣廷錫為清時大學士,師承著名畫家惲壽平,以筆法靈動、墨法高華、雅致多姿,尤其逸筆寫生與奇正率工而享譽藝壇。余省得到蔣廷錫藝術的影響,作品除了注重寫生,還善于參用西法,賦色妍麗。

      《種秋花圖》,雖然在記載中未列入余省的代表作之內,但作品卻呈現出明顯的創作傾向和典型的寫心象征。作品初看之下,似乎一幅山水畫面貌,仔細讀后會發現是山水與花鳥結合的佳構,山水僅是背景襯托,內容重在畫中人物種花的動作與表情。畫中的四位人物,有關注狀、服侍狀、種花者與協助者,這些人物都各有姿態又互相呼應,形神合一無可挑剔;在場景的塑造中,余省同樣頗費心力。對于山的體貌與皴法、樹的結構,房屋與圍墻的布局及其變化,都予以充分的表現,讓人物與景物自然地統攝于眼前,展示出他極為扎實的藝術功底。

      局部

      在賞析此作的過程中,讀者自然會對畫中“種花”之說產生困惑。作品的時境已是秋天,院中菊花已經簇簇爭艷,此時種花似悖論之言。按常理分析,“種”是把植物的種子埋在土里才是種,而“植”是把植物的幼苗移栽到土里。俗話中的種植則泛指對植物的栽培(包括修剪整理)。所以我們姑且以俗語寬泛的種植理解余省的作品命名。

      局部

      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種秋花圖》創作背后的寓意。曾經有研究者提出:余省創作此圖可能受到陶淵明“釆菊東籬下”的啟發?筆者認為余省之所以故意以種花為由進行創作,一方面再現有錢人整理花園的生活之趣,另一方面以修菊之細節,揭示人生的某些期待。宋代詩人韓琦在詩中曰:“只趁重陽選菊栽,當欄殊不及時開。風霜日緊猶可待,甚得迎春見識來”。有意味的是,韓琦也知道九月重陽是賞菊之時,此時栽種菊花已不可能。幸好他在題后注明了“9月18日花猶未開,以此小詩嘲之”。韓琦如此看待未開之菊,余省以秋日種花創作此圖進行寫心,也就奇事不奇了。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