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元代《叢菊圖》

    來源:美術報 2021-10-15 14:14 作者:

      菊花在中國文化中有其特別的象征。中國人自古愛菊、崇菊,與民族文化傳統一脈相承。首先是象征人的正直,崇尚高雅與清凈隱逸。自晉陶淵明賦詩&ldquo;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rdquo;開始,人們在認識菊之堅韌、孤傲冰清的氣節上趨于一致,并且將菊花與梅、蘭、竹一起列為&ldquo;四君子&rdquo;;其次,菊花也被一些文人與詩家作為傷感的抒發對象。比如李清照詩曰:&ldquo;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rdquo;,她思念丈夫之情已浸入菊香中;再者,也因為九九重陽與菊花九月盛開的巧合,菊花寓有吉祥高壽之意,受到普遍重視。

      欣賞菊的人越多,將菊花作為藝術表現的作家就越多。在中國繪畫史上,宋代已經有畫家關注于菊。南宋時流傳下來《叢菊圖》,以扇面形式給我們初顯了當時畫菊之一斑。元人所作的《叢菊圖》,較之南宋那幅《叢菊圖》,已有天壤之別。因為前者扇面菊花少,內容比較單薄。而元人此圖已經是氣勢充盈、畫面繁復的巨幅菊花之作。

      元代《叢菊圖》有創作獨特之處。在絹的材質上,畫面塑造了上百朵菊花,以奶白色為主,輔之淺藍、紫色、淡紫與淺黃等不同色澤的菊花。花多而不嬌艷,花頭以碩大為主,參差有平頂與攢頂的不同形態。菊花的花枝是花的支撐,此作的枝梗基本上用中鋒鉤出,勁逸有力,疏密自然,葉子雖然多有重疊,但層次依然猶如天成。

      該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對菊花所處環境的匠心獨運。畫中有一些湖石,但形狀上不拘于石,似石非石,初賞之下與樹有幾分相似。石的結構洞眼頗多,用筆簡括,玲瓏通透。菊花繞轉于石的四周,菊香四溢,靈石迎合,菊花的散布與石頭的嶙峋、菊的傲骨與石的堅韌共同奠定了作品的不俗格調。在作品的中上方,繪制了幾只蝴蝶、蜂、蝗,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性。對于作品的環境,評論上有兩種猜想:一是某有錢人的后花園,一是野外秋景。其中有依畫面情景分析&ldquo;奇石、溪澗、湍泉&rdquo;等(參見故宮書畫錄卷八,第44冊第74頁),應該屬于后者。

      花鳥畫在東晉、南北朝時逐步引起畫壇的關注,雖然獨立成科晚于人物畫與山水畫,但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而不亞于前者,至五代、兩宋時己趨于成熟。工筆花鳥畫占據主體地位,元代《叢菊圖》作品特質證明工筆花鳥畫仍然具有優勢。花繁而不雜亂,花形正側俯仰多變,花頭肥碩圓潤,花梗穿插自然,花葉雖然疊加但有層次。整幅作品給人以大方雅致的審美感受!

      花好眾人捧,賞菊留名篇。唐代黃巢的《不第后賦菊》給人以豪情:&ldquo;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rdquo;。而元稹的《菊花》更顯自然:&ldquo;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rdquo;。這兩首賞菊詩,其中的&ldquo;百花殺&rdquo;與&ldquo;更無花&rdquo;,都將對菊花之尊與榮推到了極致。

      在賞析《叢菊圖》時,我們更加深了對詩人吟菊意境的理解,同時在這種極致中品賞到菊花給我們帶來的陣陣清香!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