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800u"><dfn id="m800u"></dfn></ul>
    <strike id="m800u"></strike>
  • <ul id="m800u"></ul>
    <strike id="m800u"><rt id="m800u"></rt></strike>
  • 四藝雅聚

    來源:光明日報 2025-04-03 10:21 作者:楊婧

      《四藝雅聚》

    【藏品的故事】

      年畫《四藝雅聚》出自著名的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現藏于中國美術館,是一件清康熙時期的古版年畫,也是傳世楊柳青年畫中十分珍貴的早期佳作。楊柳青年畫在歷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其采用“半印半繪”的創(chuàng)作方式,刻工精湛,彩繪細致,題材豐富,至今廣受人們喜愛。

      清康熙時期,楊柳青年畫的生產規(guī)模伴隨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不斷擴大,此時期的楊柳青年畫日臻成熟,在題材和內容上也更趨廣泛,《四藝雅聚》便是繼承傳統(tǒng)繪畫題材的其中一類。“四藝雅聚”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中基本等同于“琴棋書畫”,四藝因契合文人品格而備受文人雅士推崇,在傳統(tǒng)繪畫或傳統(tǒng)圖案中,常以古琴、棋盤、古書、卷軸四種形式出現。

      《四藝雅聚》描繪的是一眾文人雅聚于山野松林的場景。畫面中央,儒生正與文士圍著棋盤對坐會棋,白髯老翁坐于一側觀棋,三人神態(tài)悠然。畫面左側一士大夫手持團扇,器宇不凡,二童子分扛畫軸和書匣伴其左右。右側二位士人似在敘談,其中一人懷抱古琴,躬身微笑。畫面背景布設簡潔,棋盤是全畫的中心,兩路人物均向其聚攏,琴、書、畫則被巧妙布局于各處,有露有藏,既充分點題,又為后續(xù)的雅聚畫面留有想象空間。整幅畫印繪各半,刀刻版印墨線代替了傳統(tǒng)繪畫的勾線,線條轉折有度,遒勁有力,且有深淺變化。畫法可見宋代院體畫特征,精微工致,同時尤為著重對人物形神的刻畫,文士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童子俏皮靈動、平添喜氣。童子形象是各地年畫中的重要造型元素,雖居于從屬位置,但點化出此幅作品的年畫屬性和祈福納祥的功能。

      此作特別之處還在于用色古雅。《四藝雅聚》的畫面大部分以沉穩(wěn)莊重的綠調鋪就,松樹干用赭色間染,人物衣飾以青綠、藍灰調為主,穿插淺粉、淡橙暈染,間以銀朱(大紅)點綴,形成軟硬色相依、冷暖色調和的效果,正對應“軟靠硬,色不楞”的楊柳青民間畫訣。整幅年畫用色雖不事張揚,卻也有六七種之多,和諧統(tǒng)一中盡顯幽深之美,烘托出隱逸閑適的文人雅聚氛圍。構圖和設色保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畫意、格調和文人審美趣味,與清中后期楊柳青年畫的華麗精巧和明艷俊秀有所不同。

      《四藝雅聚》能夠作為楊柳青年畫的經典傳世之作并為世人珍視,除具有別具一格的風貌,其畫中蘊意也耐人尋味。一方面,人們樂于在新春時節(jié)印繪、張貼這樣一幅主題鮮明、色彩古雅又文氣馥郁的楊柳青年畫,首先投射出古代社會對文化藝術的重視,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高度需求。另一方面,對文人生活的聚焦和贊美也反映出,在傳統(tǒng)觀念中人們對于博學多聞、才華橫溢等優(yōu)秀品質的追崇,和對世代文風興盛、人才輩出的向往,這也是人們通過年畫教育后世、寄托美好愿望的一個重要體現。

      由古及今,崇文尚德的中國人對于提升文化修養(yǎng)、精神涵養(yǎng)和塑造個人品格的要求從未改變,《四藝雅聚》不僅傳遞了這一傳統(tǒng)價值觀念,還為古樸明艷的傳統(tǒng)年畫帶來一股清雅之風。在中國美術館藏的3000余件傳統(tǒng)年畫之中,480件楊柳青年畫各自展現著從民間諸神到歷史人物,從神話傳說到戲文故事,從民俗風情到市井生活等鮮活生動的文化圖像,這些珍貴的圖像無一不是民眾生活和民間信仰的體現和縮影。作為現藏年代最為久遠的古版年畫之一,《四藝雅聚》時常作為重要藏品在海內外展出,這既是對楊柳青年畫獨特藝術風格和制作工藝的傳揚,也是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力傳播。

    (作者:楊婧,系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

    編輯:陳燁秋

    投稿郵箱:15255196177@163.com 聯系電話:0551-65175218

    中安書畫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tài)圈,我們崇尚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170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1208228 備案號:皖B2-20080023-21

    中安書畫網公眾號